目錄
俄勒岡州立大學研究團隊2023年成功完成奇亞籽基因組測序,為這項被譽為「超級食物」的作物提供科學依據,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植物科學前沿》期刊。
基因組研究突破傳統認知
該校植物病理學系教授Pankaj Jaiswal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完整解析奇亞籽(學名:Salvia hispanica)的基因組序列。研究發現29個負責多不飽和脂肪酸合成的基因,解釋了奇亞籽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分子基礎;另外93個基因則控制其獨特的凝膠形成特性。
最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識別出2,707個在種子中高度表達的基因,這些基因能產生具生物活性的小肽分子。當奇亞籽蛋白質在人體腸道消化時,這些小肽會被釋放並吸收,具有調節血糖和血壓的潛在功效。
從邊緣作物躍升營養明星
奇亞籽原產於中美洲,長期被歸類為「孤兒作物」—即缺乏科學研究關注的次要農作物。副研究教授Sushma Naithani表示:「隨著全球對營養安全的需求增加,我們需要透過基因改良來提升這些營養豐富作物的價值。」
營養分析顯示,每兩湯匙奇亞籽含有9.8克膳食纖維,相當於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三分之一。其蛋白質含量達20%,且包含人體必需的九種胺基酸。
應用前景廣闊但需注意安全
研究指出,奇亞籽的凝膠特性在食品工業、製藥和化妝品領域具有應用潛力,可作為天然的質地改良劑和包封材料。該校已將基因組數據透過網站 salviagdb.org 開放給全球研究社群。
然而,消費者仍需謹慎選購。2024年台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檢驗發現,市售部分奇亞籽產品含有砷或鉛等重金屬。歐盟食品安全機構也在同年驗出部分產品存在重金屬和農藥殘留問題。
氣候適應性強化糧食安全角色
研究團隊認為,奇亞籽能在邊際土地生長的特性,使其在氣候變遷下具有重要價值。由於俄勒岡州氣候條件與南美洲原產地相似,當地有望發展成為美國重要的奇亞籽產區,如同肯塔基大學已在該州成功推廣種植。
這項基因組研究為農業育種提供了分子標記工具,未來可培育出營養價值更高、環境適應性更強的品種,有助於因應全球糧食安全挑戰。
瀏覽健康嗎其他平台🔎Youtube播放清單及優惠資訊 linkby.tw/healthcod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