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健康資訊解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於新冠疫情期間出世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多46%。團隊相信是疫情期間著重防疫,嬰兒身處在過度乾淨的環境,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較嚴重,增加過敏及濕疹情況,呼籲家長審視日常的消毒習慣,避免矯枉過正。
近年,不少外國研究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患上濕疹、哮喘等過敏症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這與學者提出的「衞生假說」理論息息相關:兒童在成長初期缺乏接觸特定微生物,會干擾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或會增加患上多種過敏症或免疫疾病的風險。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菌群團隊進行大型研究,探究香港人患濕疹的情況。研究團隊分析了1,152個兒童數據,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嬰兒增加了46%。研究人員再利用700個嬰兒糞便樣本進行分析,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的腸道明顯缺少了建構免疫功能的益菌。
為深入了解疫情期間加強環境衞生的措施及習慣如何影響嬰幼兒的腸道微生態及其副作用,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開展一項名為「三歲定八十(MoMmy)」的大型母嬰長期追蹤研究,比較新冠疫情前及疫情期間出生嬰兒的腸道微生態及出生後首年的濕疹發病率。團隊分析及比較兩批分別在新冠疫情前,以及在疫情期間出世合共1152名嬰兒情況,研究人員再分析當中700名嬰兒糞便樣本,結果顯示,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腸道明顯缺少建構免疫功能的益菌。研究結果最近於國際腸胃學期刊《Gut Microbes》發表。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兼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表示,嬰兒出世後的100天是建立免疫系統的黃金期,需要接觸不同的細菌,最重要是不能夠過度乾淨。她指出有良好的腸道微生態,身體自然健康,有助長大後預防疾病,例如濕疹。如嬰兒在這段期間使用抗生素,腸道會進一步失去益菌。
中大醫學院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聯合總監陳家亮表示,以往的家長會讓子女在地上爬行活動,但現時家長則較為緊張,很多時都要消毒清潔所有東西才讓子女接觸。他強調過份著重消毒的衞生習慣,趕走人體的好菌及壞菌,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惡化,如市民繼續沿用疫情時的過度消毒習慣,擔心相關情況會持續。
中大醫學院表示,兒童要有健康身體,飲食需要均衡,多吃蔬果等纖維,有助製造益菌,而充足的戶外活動同樣重要。
瀏覽健康嗎其他平台🔎Youtube播放清單及優惠資訊 linkby.tw/healthcod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