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長壽習慣】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即使從60歲開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仍可以延長壽命達20年,而且這些習慣簡單易行,亦能降低多種慢性疾病風險。
哈佛研究分析超過70萬名美國老兵數據,對象年齡介乎40至99歲,發現8個習慣讓人能夠多活20年以上。男性若在40歲時實踐一項習慣,可延長4.5年壽命,若有3項習慣則可延壽8.6年;女性養成一項習慣可延壽3.5年,3項則可延長12.6年。
1.適量運動
顯著降低早死風險 有運動習慣的全因死亡率比完全不運動者降低46%。即便運動強度不高,也能顯著改善健康。每周進行7.5代謝當量(METs)運動,已能帶來長壽效益。代謝當量是計算運動強度的單位,如4代謝當量相當於爬樓梯但不喘的程度,7代謝當量則是跑步、游泳等中高強度活動。
2.避免濫用止痛藥
止痛藥成癮已成美國公共衛生嚴峻挑戰,研究發現,避免濫用止痛藥可降低38%早死風險,以免損害肝腎健康。
3.不吸煙
不吸煙可降低29%早逝風險,世衛已將「煙草依賴」定義為慢性疾病。研究強調「任何時候戒煙都不晚」,戒煙對健康益處甚多,包括提升免疫力,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風險。
4.緩解壓力
促進身心健康,現代人壓力愈來愈大。壓力影響精神集中,更危害生理健康,而有效的壓力管理,可減少22%早逝風險。適度緩解壓力,有助於增強抵抗力、減少心血管負擔、緩解肌肉疼痛等。紓壓方法包含深呼吸、運動、聆聽音樂、親近大自然等。
5.植物性飲食
研究發現,植物性飲食能提高長壽機率21%,但不代表要完全茹素。建議可參考地中海飲食,多攝取全穀類、大量綠葉蔬菜,減少加工食品與紅肉攝取。
6.避免酗酒
降低健康風險 每天喝4杯以上酒精飲品就可定義為酗酒。研究顯示避免酗酒,可降低19%早死風險。
7.充足睡眠
每晚確保7至9小時的充足睡眠,可降低18%早死風險。長期失眠或睡眠不足,不光影響精神狀態,還與心臟、消化、大腦與肝腎健康有關,可能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失智、脂肪肝等風險。
8.良好社交關係
研究發現,正面的社交互動能延壽5%,但社交孤立會顯著增加早死風險達32%。社交孤立在高齡族群愈來愈常見,建議長者退休了,不妨繼續培養個人興趣,閒時外出走走、找朋友聊天或參加義工服務。
瀏覽健康嗎其他平台🔎Youtube播放清單及優惠資訊 linkby.tw/healthcodehk